作为一座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全新城区,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11年成长之路,每每伴随着一连串的争论甚至非议。
从开发之初的“该不该跨江开发”,到2006年前后的“空城论”、“睡城论”、“配套匮乏论”,乃至2010年后兴起的“产业不足论”、“后继乏力论”、“商圈缺乏论”。
6月27日,一份由南昌市委制定的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、繁荣发展红谷滩新区的意见》的文件,下发至南昌各县(区、开发区)。该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新区的发展水平,使其成为生态胜地、时尚商都,成为面向全市、服务全省、辐射带动周边的一座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现代化新城。文件中的“28条意见”,直指外界对新区的种种不足乃至困局,更显示出不久前南昌提出的“举全市之力聚焦红谷滩新区发展”的决心与气魄。
“经过11年的发展,红谷滩新区已进入了成熟期,现在该是迈入大转型的时候了。”红谷滩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志群如是说。
房地产退其次,现代服务业唱“主角”
11年间,房地产开发一度成为推动红谷滩新区快速发展的开路先锋。开发伊始,南昌市只想借此破解老城区人口居住太过集中的难题,将其定位为现代居住区和行政办公区,并未上升到“一江两城”格局中与以老城区为核心的昌南城相比肩的昌北新城的地位。2006年前后,随着新区现代新城格局的逐步呈现,在赣江北岸再建一个城区的理念才被确立。这样一个决策背景,无疑使得早期红谷滩新区的开发模式,是地产先行,而未充分考虑到发展现代服务业,以至于现在,红谷滩商业氛围依旧不浓、就业岗位相对缺乏、人气还是不旺,被称为“睡城”。
今年6月,南昌市委主要领导在考察了南昌城区规划及红谷滩新区后,明确提出,要把红谷滩新区功能不全、产业不足的问题作为当前南昌主要的阶段性矛盾下大力气解决,并处理好新城与老城的关系,逐步引导老城资源转向新城,通过新城的繁荣发展,带动老城的改造提升,形成新城、老城的良性互动。要处理好产业和新城的关系,不让红谷滩称为“卧城”、“空城”,使其真正成为一座居住之城、生活之城、工作之城。
正是